全国免费电话:
13924613398

重型货架

如何在社区这块“自留地”精耕细作让居民体会到“丰收的喜悦”

  面对自家小区的废弃荒地,身为总工程师的他“犯起了职业病”——众人拾柴火焰高,“彩虹花园”1.0版落地,墙绘与各色花草相映成趣,“希望它能成为居民们交流的窗口,里面开满七色的花”,“彩虹花园”2.0版已在酝酿中,花园中心草坪将“变身”为小区音乐达人的舞台;她带着孩子不会再使用的乒乓球拍和小夜灯,来到社区睦邻中心“存储”,离开时又“取”走了一个蝴蝶标本——原来这里开了一家“银行”,闲置物品“可存可取”,不断迎来新主人。如何让资源进一步实现“再循环”,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?街道为社区工作者开起了“小灶”,“因地制宜”的社区治理与活动案例将陆续来到居民身边……

  人民城市新实践中,杨浦如何在社区这块“自留地”精耕细作,让居民切身体会到“丰收的喜悦”?

  “我们这个小区虽然是老小区,但充满了许多活力,邻里关系也十分融洽,只是苦于一直没有一个交流感情的空间。”后学兵是四叶草堂总工程师,也是五角场街道国顺路400弄小区居民。对于小区的一块废弃荒地,后学兵早就“犯了职业病”。日前,记者走进了居民口中的这块“边角料”地带,黄金菊、欧石竹、风雨兰……各色花草在秋风中摇曳生姿,生机勃勃。

  墙绘与花园融为一体,墙上原有的废弃窗也变成画中一扇打开的窗,画中的小女孩倒下一道彩虹,流入花园的入口。后学兵说:“我们把这个花园取名为彩虹花园,希望它能成为居民与居民交流的窗口,里面开满七色的花。”

  从设计师的“职业病”,到如今居民争相打卡的休憩空间,“彩虹花园”的诞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

  当时,萌生了想法后,后学兵找到了四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志红,两人一拍即合。“好事肯定是好事,不过在资金和人力上都要想想办法。”李志红很快有了主意,和正在小区附近进行“美丽街区”改造的同济建设集团经理吴健松,商量了起来。

  得知是为居民改造休憩空间,吴健松用工程剩下的材料粉刷了墙壁,铺平了地面。李志红当然也没闲着,又调动起了小区共建单位的资源。很快,联劝公益基金平台筹集了部分资金;木槿景观项目经理欧阳峰挑选了一批好打理又观赏度高的植物;徐然书绘画工作室负责人带着学员现场教学,彩绘上墙,童趣盎然;复旦大学的志愿者也来了,全程助力花园的改造……众人拾柴火焰高,“彩虹花园”建成了。在后学兵看来,花园的后续管理,更需要这样的“众人拾柴”,“在发动自治力量的过程中,我们特地设计了流动花箱、植物漂流活动,居民们可以认领植物,也可以在花园交流种植心得。”

  朱忠德是社区里的养花达人,听说小区有了“彩虹花园”特别高兴。他将自己培育的一株月季花搬到了花园,“小区中不少居民都喜欢花花草草,现在有了自己的花园,大家交流种植经验更便利了。”朱忠德说。

  记者了解到,小区还计划成立“社区营造团”,链接更多有志于社区建设的家庭,发挥自己所长,和小区的“三驾马车”形成合力,做好花园的后期维护管理。

  而作为“彩虹花园”设计师的后学兵“不甘于现状”,又萌生了新想法,花园的中心是一块可进入式草坪,小区里还有不少音乐达人,未来他想开一场小型草坪音乐会,让花园成为居民交流感情、展示才艺的平台。“你现在看到的还只是‘彩虹花园’1.0版本,后续还有许多细节需要完善。”后学兵向记者展示起了设计“蓝图”,“比如,花园和健身区的这道门槛我们要开一个口子,让居民走进来更方便,还要做一个大LOGO挂起来,墙面和地面最好再改进一下……”

  “彩虹花园”的可持续发展,也是“共建、共治、共享”理念的可持续发展。花园改造完成后,李志红明显感觉到,居民们的凝聚力加强了,“大家有想法、有行动力,只要能够搭建这样一个平台出来,居民们是愿意齐心协力、热情参加社区建设的,我们肯定可以把小区建设得慢慢的变好。”

  日前,居民郭瑄宜来到尚景园社区睦邻中心,这次她并非“两手空空”,而是带着孩子不会再使用的乒乓球拍和小夜灯过来“存储”。原来,这里新开业了一家“闲置银行”。“这些球拍还挺新的,对乒乓球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拿去练,还有这个小夜灯我觉得很好看,但孩子长大了现在不用了,希望有其他小朋友会喜欢。”郭瑄宜说。

  在“闲置银行”“存”东西的同时,郭瑄宜也有收获,她给自己挑了一个蝴蝶标本,准备挂在门厅的墙上。

  记者在现场看到,两旁的架子上,整齐摆放着居民们搬来的书籍、玩具、绿植等物品。展示架本身也是由居民闲置的书架装上灯带后改造而成的。登记、分类、摆放物品、挑选、购买、把款项投入信箱……在“闲置银行”,所有流程都是自助的。

  据悉,“闲置银行”是在居委会的牵头下,由居民们自发成立的。尚景园是一个公租房小区,人员流动性较大。居民胡女士说,以前楼道里经常会有租户留下的闲置物品,如衣柜、鞋架、小冰箱等。“这么多东西扔了怪可惜的,堆着还影响环境。”如今,这些物品都有了“落脚的地方”。它们被登记在“闲置银行”的记录册上,等待新主人的“认领”。为了更好地维护秩序,大家还成立了一个五人管理小组。

  “闲置银行”管理小组成员臧其慧介绍,今后小区还会每季度组织义卖等活动,闲置物品也可以在活动中进行交换、捐赠。“活动收益或者物品,一个去向是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学校,另一个就是用于社区公益事业、睦邻建设,进行‘再循环’。”

  居民自治,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,如何激活、壮大这股力量,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智慧。

  分组讨论,做SWOT分析,写项目计划书,案例分享……近日,在新江湾城街道的能力提升课堂上,社区工作者陈岚努力“充电”。这是街道专为居委会干部、睦邻中心负责人等社区工作者开的“小灶”。“这次培训全程采用小班制,讲的都是‘干货’,让我们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如何去建立项目和运作项目,并且拓展社区的一些资源,然后提升小区的整体服务水平。”陈岚表示,将把学到的好经验、好做法转化为推进工作的具体举措。

  “举办社区活动缺少必要资源”“有困难一般首先向街道求助”……提及社区自治项目策划,这样一些问题是不少居委会干部共有的困惑。逐步提升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,为基层治理赋能,是街道创新“小班制”培训模式的初衷。首场活动中,国家心理咨询师、中级社工师陆晴帮助基层工作者打破思维定势,引导大家从发掘需求入手,运用各种工具梳理可以拓展的资源。

  据了解,下一步,新江湾城街道各居民区将根据各自特点,在各睦邻中心的专业指导下,进一步梳理和讨论,形成“因地制宜”的社区治理与活动案例。后续,街道还将开展专题评审活动,邀请社区治理专家和居民代表等参与点评和指导,优质方案有望在明年落地实施。